宿州市埇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埇桥马戏

马戏(埇桥马戏),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传统杂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埇桥马戏盛行于清末,有“中国马戏在安徽,安徽马戏在埇桥”之说。目前,埇桥区拥有马戏表演团体近300家,从业人员约两万人,已牢牢占据全国马戏演出市场的半壁江山。

埇桥区已被中国文联、中国杂技家协会授予“中国马戏之乡”的称号,成为我国首家也是唯一一个获得此项殊荣的县区。

历史渊源

真正意义上的埇桥马戏艺术,成形于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发展于五十年代,壮大于九十年代,而兴盛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则是在进入新世纪。

埇桥马戏,始于明末至清代中期的民间杂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埇桥区的蒿沟、桃沟、柳沟一带,以尹清云、顾传标、吴清云、王怀玉、尹清川为代表的民间杂技名人,率先将马、猴子、狗等动物表演引入演出,取得很大成功,并被业内盛誉:“宁走三江口,不过蒿桃柳”。解放后,在郑纪荣、李同仁等民间马戏大棚的基础上成立了大众动物表演团,随后,埇桥马戏艺术逐渐“井喷”:国营马戏团、民营马戏团并立,固定演出场馆与流动马戏大棚共存,埇桥马戏不但风靡全国,而且迈出国门,走向了世界。

杂技特色

对于老宿州人来说,小狗算数、猴骑羊等埇桥马戏,与符离集烧鸡灵璧奇石、书画戏曲一样,是挥之不去的儿时记忆,也唤醒着城市的童年记忆。这种记忆是奇香彻骨的。

“宁走三江口,不过蒿桃柳”,面对精妙奇绝的埇桥马戏,同行早有叹服。有人说,他们就像热衷流浪的吉普赛民族,拥抱自然,秉承传统与动物共舞,放浪不羁爱自由,一生就是演绎传奇的追梦旅程,难能的至情至性。

而于更多人而言,亲历一场马戏表演,人与动物间的相依相生、和谐相处始终是定格在脑海里的不二画面。那腾挪跳跃、嬉笑嗔怒的马戏片段,总能轻易地与内心的童真和欢笑发生相连,抽离现实与梦想,对抗无奇与平淡,汇成记忆中最质朴的感动和温暖。

跟随时代的步履传承创新,在声光电场等配置上提档升级,又完美融合“惊、险、奇、难、谐、美”的马戏,在享誉全国,风靡世界之际,常让人难以相信,这样的“马戏明星”竟来自宿州埇桥的小乡村。

埇桥是全国著名的“马戏之乡”,而桃沟乡则是埇桥马戏的发祥地之一。

传承状况

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如今拥有各类马戏团245家,从业人员一万多人,年演出纯收入两亿多元,其马戏演出占据了全国的半壁江山。马戏虽然红火,现代生活方式对它的冲击却不可小视,培养更多的优秀传承人、更好地适应现代文化生态环境,是它亟需解决的问题。

传承人物

李正丙,男,1956年出生,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为马戏(埇桥马戏),申报地区为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宿州市埇桥区马戏协会获得“马戏(埇桥马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