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萧县渔鼓道情
渔鼓道情广泛流行于安徽全境,简称“道情”,也称仙戏,老百姓叫“梆梆筒子”。渔鼓道具是用三尺三寸长的竹筒蒙上蟒皮或猪护心皮,用手指弹奏发出声音。据说,渔鼓道情在清末由安徽传入河南周口,渔鼓道情尤以萧县和界首最为盛行,且形成了各自的分支与流派。
其中,萧县的一支受邻近的山东同类曲种的影响较大,唱腔为板腔体,依表现功能和演唱流派有“寒腔”和“花腔”之分;界首的又称“坠子嗡”,唱腔多插曲牌,包括《满江红》、《倒卷帘》等“上韵”和《银纽丝》、《走码头》等“下韵”。表演形式多为一人自击渔鼓和简板自行伴奏说唱,以唱为主,兼有说白。
形式
渔鼓道情,传说明万历年间,就有道情艺人演唱;清道光5年,艺人被邀到县衙内宅,演唱寒腔渔鼓;萧县艺人薛本信吸收当地民歌号子和其他曲种音乐,自创多种花腔,丰富了寒腔渔鼓曲调,故又称做“薛派花腔渔鼓”;主要在皖北、豫东地区流行。
萧县渔鼓道情曲调,除寒腔渔鼓原有曲调外,新创的有慢板花腔、流水花腔、衬字花腔、尾字花腔等;演唱者衣冠整齐,左臂抱鼓、左手打简板,右手击鼓,前期唱戒恶从善曲目,庄重严肃。后期,唱以反映黎民百姓生活的《黑驴段》、《翻车段》、《借髢髢》等段子时,生动轻快,声情并茂;经常演出的中长篇曲目还有《丝绒记》、《小姑贤》、《雷公子投亲》及《孟丽君》等。
特点
萧县渔鼓道情,除新创花腔外,重要特征还有:一是打破简板平直击拍的方法,把连板、捋板、花板交叉运用,又在一板三眼中增加多种装饰花板;二是击鼓时,融抹、挑、弹、撚手法于一体;三是发声时也用舌齿音,表白方言带几分梆子戏韵味;四是擅长摹拟各种人物的动作姿势和腔调等;具有着重要的审美价值、艺术价值和大胆的改革精神,深受上述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拥有数以百万计的观众。
传统曲目
渔鼓道情的传统节目有长篇的《金鞭记》、《三侠剑》、《杨家将》和《回龙传》,中篇的《王定保借当》、《雷公子投亲》和《八马骏》,短篇的《马前泼水》、《王祥卧冰》和《丁兰刻木》等。乡土气息浓郁,教化作用很强。
现状
20世纪末期以来,渔鼓道情的演出急剧减少,艺人青黄不接,像萧县的“花腔”渔鼓,仅有刘永林一人尚能演出,命悬一线,严重濒危,亟待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