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萧县剪纸
萧县是著名的书画艺术之乡,而萧县剪纸,堪称水墨丹青的姐妹艺术,历史悠久,蕴涵丰富,既满足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表达了心中的理想、愿望,又美化了生活、环境,增添了祥和、喜庆、欢乐的气氛,充分体现了剪纸自身价值。
萧县剪纸作为萧县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始于唐代,盛于明、清,高手如林,风格独具。
萧县剪纸,经宋、元、至明、清,又深受当地"中国画·水墨写意"的影响,已日臻成熟。尤其是乡土画家们的"既注重线条的质感与均衡,又苦心经营色调的淳厚及协调"之长,使萧县剪纸,十分讲究线面结合,并把点色、染色、填色等传统技艺推向炉火纯青的水平。至清末民初,无论是剪纸的题材,还是技巧,与其它地区的剪纸相比,都有着自己的风格和鲜明的特色。
萧县剪纸艺术造型独特,风格或质朴粗拙,或精巧细腻,透露出汉唐古韵。内容、形式丰富,技法上剪口清利、线条流畅、牙口匀称,阴阳对比鲜明,用色或亮丽丰富,或古朴雅致。表现手法自由灵活、多种多样,不拘泥于外在条件的束缚、时间空间的限制,用剪纸人自己的话说叫“心里出”,人物、动物、花草各种内容都能借夸张、变形、比喻、象征、谐音取意、对称折叠、拼零合整、阴阳对比、剪刻结合等方式表现出来。
萧县剪纸多出自劳动妇女之手,选材广泛,花样繁多,涉及戏曲人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祭典仪礼、花鸟鱼虫、吉禽瑞兽、五谷果蔬、吉祥福寿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谁家有婚嫁喜事,就剪些围花、角花、装饰灯等,谁家有病人、丧事就剪个钟馗、辟邪葫芦。从生老病死到应岁时节,从婆媳姑娘的服饰纹样到现代城乡新事,都可以被一双巧手、一把铁剪描绘在一张纸上。
萧县剪纸是土生土长的艺术,多在乡间母女、婆媳之间流传,老传幼、母传女,或相邻之间耳濡目染互传互学。很多优秀的作品都出自不识字的农村老人之手,她们虽因历史原因成为文盲,却绝不是“美盲”,她们执着而真切地挖掘着生活的真谛,以极为朴素的感情洞察生活,寻找艺术的珠玑。其实,萧县剪纸就是乡村劳动妇女群体将民间艺术的活态传承、人本创造的典型代表。历经一代代继承、发展、创新,萧县剪纸得以生存与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