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县山芋
说到山芋,其实中国的山芋分布国内大部分省市,但是安徽宿州泗县范围内环境生态无污染,境内水质清冽富含矿物质。独特的土壤、水质、气候等自然环境以及优良品种的长期的培育推广,所在的泗县山芋不仅具有口感香、甜、面、李子味浓等特点,而且富含淀粉,含有大量可溶性糖、多种纤维素和多种氨基酸及矿物质等营养元素。
2009年,中国特产协会授予泗县“中国山芋之乡”称号。
泗县山芋的核心产区在大路口乡,每年可生产粉丝上千万斤,大路口山芋作为地方优良品种在泗县种植已有300多年历史,据《泗县志》记载:虹县(泗县古称笔者注)境内良田万顷,薯类种多,民丰物阜,商贾云集。民间相传康熙十九年(1680)黄河夺淮入海,给古泗州带来了灭顶之灾,州城沉入洪泽湖底,“永为鼋鼍之窟”,州署不得不迁至盱山。
直到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巡抚闵鹗元上书朝廷,泗州署“治隔淮湖,广控驭不便,虹最近泗,请裁虹归泗,版图、民赋一并于泗,并以城为州治……上从其请”,乃将州治由盱山迁于虹(今泗县城),由于受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缚,加上水、旱灾害频仍,农业生产水平低下,粮食产量低而不稳,靠天吃饭的泗县劳苦农民颇为喜植抗旱耐瘠、适应性广的高产地瓜,可生吃熟食,可切瓜晒干长年备饥荒,还可磨粉滩煎饼、烤地瓜、作面食,由此山芋成为了泗县人民灾荒战争年带充饥物、救命粮。
清末、民国时期,泗县人民食用的粮食,主要有小麦、玉米、高粱、绿豆、豌豆、豇豆、谷子、红薯等。农民以高梁、红薯为主食,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地瓜成为主要充饥物。
建国初期作为用来裹腹的主要粮食,泗县人对山芋怀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山芋饭、山芋馍,离了山芋不能活。”在当年吃不饱穿不暖的时期,山芋不仅养活了泗县,还养活了上亿的中原人。说起山芋的好,泗县当地农民是滔滔不绝:“山芋可以生着吃,烤着吃,从根到茎都可以拿来食用;而且山芋胆固醇含量低,对老年人来说是一种很好的保健食品。”
现在,泗县已成为全国山芋淀粉和粉丝加工生产的集散地,是山芋淀粉和粉丝加工生产行业当中的行情晴雨表。农民几乎家家都有加工、生产淀粉和粉丝的技术,其生产规模大、产量稳定、加工粉丝畅销全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