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庄豆瓣酱

大庄豆瓣酱是安徽省宿州市泗县大庄镇的特产。

说到大庄豆瓣酱,先要说说大庄,大庄旧称许大庄,最初以许姓人家居多而得名,位于泗县城北25公里,这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闻名古镇,曾经以“皖东北第一镇”闻名于世,也是当地如今数一数二的大镇。

大庄豆瓣酱顾名思义产于泗县大庄镇,始创于十九世纪清光绪年间的大庄酱园,大庄豆瓣酱是大庄酱园的主打品牌,每年的4—5月间,精选的本地黄豆经过清水浸泡,再用大蒸锅将其煮烂,沥去水分,然后拌进干面粉,放入“霉房”发酵,十到十五天左右,豆瓣上长满绿茸茸的菌孢,和一定比例的盐水,投放入大缸里,经过N次翻缸搅拌,六七月的阳光晒制,经过日晒夜露,六个月以后,再窖存三两个月即成。

此时的豆瓣酱,酱色红褐,酱香浓郁,滋味鲜美,口感醇厚。因为主要原料是大豆、面粉,整个过程不添加任何防腐剂,这就是自然天成的绿色食品。把诚实、把守信、把世代传承的家庭作坊生产酱及酱制品的手艺,推向了历史的新高度,成就了一个多世纪的的辉煌,更是得益于古镇遗风流韵。

这种调味佳品以黄豆、面粉为主要原料、手工酿制的纯天然调味品,早在1850年,镇江名师谢子成曾亲临指导,并把此酱向清宫进贡,受道光皇帝钦赐为皇宫贡品,而后成为御膳房常用调味品而远近闻名,还在巴拿马为大清国的民族工业赢得了国际金奖,曾远销前苏联及东南亚各个国家,出口海外。本产品味道鲜美,含有丰富还原糖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关于大庄豆瓣酱起源的故事,当地流传着这样的传说:

以前的大庄,有一家许姓夫妻俩,开了一个小饭馆。因为夫妻俩为人诚实忠厚,加上烹饪手艺很好,生意眼见着一天天红火起来了。附近人见了,也跟着开店做铺,学着做生意赚钱,可是再怎么学习,也没有先前许家人气,不管别人家生意多冷清,他家总是一屋子吃饭的人,暗地里也不免有人眼红妒忌,盘算着给他使坏,找机会让他难堪,逼着他生意做不成。

有一天,这家饭馆来了很多客人,老板娘正在后厨忙着生火炒菜做饭,突然发现一大早还满满的一大坛子盐,这会儿空空如也,看来是被人偷走了。马上就让伙计赶紧去称盐。不料那天卖盐的也不在家,说是去哪出礼了。伙计急的挠头跺脚,没有盐,一屋子要吃饭的人怎么应付?!

伙计顺手提了卖盐人家门外旁的旧盐坛子,使劲晃了晃,发现还有些水,心道盐坛子里面的水肯定也有盐味,就提回去了,对女主人说了情况。

老板娘这会儿什么也顾不上了,有盐没盐,先凑上一顿再说。其实老板娘心里也没底,谁知这顿饭菜端出来,香浓扑鼻,满屋子好味道,大家非但没有嫌饭菜盐小味淡,反倒称赞老板娘手艺长进不少。

老板娘纳闷啊,一样的炒菜,今天怎么就不一样了,难道盐小了,反倒好吃了,难道平时盐都放大了?想来想去,反复查看,又跑到卖盐的家里询问,才知道盐坛里原本被小孩子玩拌饭游戏时,放了一些黄豆和剩饼,结合原本盐坛子里的一点盐,淋了雨之后,高温发酵,竟成了调味的佳品。

这家人像得到宝贝了,慢慢琢磨起那份好吃佐料来,反复发酵、晾晒、勾兑、实验,终于掌握了酿造豆瓣酱的技术。后来,常来吃饭的客人和街坊邻居都来讨要他家的调料,有了这份“宝贝”配方,两口子就干脆关了饭店,前屋卖酱,后院建起了酱园场,一心一意做那浓香的酱。这就是后来远近闻名的大庄豆瓣酱。

清朝光绪末年,大庄许家酱园店的徒弟仇运芝、许献之和王老五合股创建了大庄义合园,他们相互约定,义字当头,以和、合为贵,从而开创了大庄酱园的崭新时代,也成就了大庄酱园日后的辉煌。

如今,在泗县,大庄豆瓣酱做的比较好的就是大家都熟知的许记了,大庄许记酱业主要经营的就是我们泗县传统土特产,生产的豆瓣酱工艺已传承300余年,纯天然手工秘制,采用日晒夜露,自然发酵,原生态,味道鲜美。适用于各种烹饪方式,在2013年还被评为“宿州市旅游商品”产品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