砀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砀山四平调
砀山四平调,起源于安徽省砀山县周寨镇,是中国优秀稀有剧种之一,系由砀山境内的“花鼓戏”演变而成。
砀山四平调是在砀山花鼓的基础上,吸收评剧、京剧、豫剧等的腔调发展而成。为花鼓曲调配乐,以六棱高胡作为领弦乐器,以梆子戏的打击乐器烘托气氛,取花鼓戏唱腔四平八稳之意,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贴近百姓生活的地方剧种。由于四平调乡土味浓厚,演变发展过程脉络清晰,有证有据,被业内专家称为”中国戏曲发展的缩影”,在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起初,四平调剧团只是演唱一些小生、小旦、小丑的“三小”戏,表现的也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小戏曲,如《小拜年》、《姑嫂情》、《拉蛤蟆》等,在近百年的演变过程中,又增排了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的大戏和连台本戏,如《回龙传》《小包公》等,在皖、苏、鲁、豫四省接壤方圆数百里的广大区域表演,形成了一个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独具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
四平调在中国汉族戏曲艺术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2010年5月“砀山四平调”列入省级非遗,2014年12月3日,砀山四平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砀山县民间四平调艺人仍在坚持着广大农村这片艺术领地,砀山县文化旅游体育局也在挖掘拯救这一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稀有剧种,以使这一珍贵的地方戏曲获得新生,并再度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