砀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砀山唢呐
砀山唢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砀山唢呐是流传于安徽省砀山县的一种汉族传统音乐形式,属安徽省级非物质遗产。是婚、丧、嫁、娶、礼、乐、典、祭及民间歌会、舞蹈、社火、节庆等的必配乐器,更是各种剧种、戏曲、舞蹈、乐队不可缺少领奏乐器之一。
砀山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唢呐。经过数代艺人的辛勤传承,砀山唢呐已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品类,在漫长的的历史时期内,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砀山民间唢呐演奏艺术流派。2011年5月23日,砀山唢呐被记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2013年12月砀山被授予“中国唢呐之乡”荣誉称号。
唢呐,俗称“喇叭”,砀山县当地及广大中原地域的业内人士统称“大笛”。唢呐是广泛传于中国绝大部分地区(包括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件民间吹管乐器,它发音高亢、委婉、如歌如诉、刚柔相济、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各民族各地域都把它作为婚、丧、嫁、娶、礼、乐、典、祭及民间歌会、舞蹈、社火、节庆等的必配乐器,更是各种剧种、戏曲、舞蹈、乐队不可缺少领奏乐器之一。
与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为继不同,砀山唢呐由于颇有市场,薪火相传十分顺畅,开枝散叶蔚为壮观,时下的许多年轻人都愿意学唢呐,砀山唢呐艺术更有了长足的发展。
如今,植根于砀山乡土的唢呐艺术不仅受到群众的喜爱,而且已经冲击到了更高层次的艺术殿堂。与此同时,梨都砀山这片土地养育了这些唢呐艺人,也赋予了这些艺人唢呐艺术的生命,唢呐艺术也必将带着它特有的神韵赢得更高的承认,闪耀着更大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