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沟香稻米

夹沟香稻米产于安徽省宿州市夹沟镇风景区呵泉灌区,稻种珍异,依水而生。曾被列为清朝贡品,安徽名特产。固有“一家煮饭十家香,十家煮饭香满庄”之美誉。

宿州夹沟香稻米,出自宿州城北35公里处的镇疃(头)寺,古称流沟寺,大龙泉寺,位于五柳风景区龙脊山东侧,属宿州市埇桥区夹沟镇疃村。而香稻米源于宿州郫湖野生稻,被镇疃寺僧人发现后移植到寺前田中种植。经寺内呵泉水灌溉,成熟后香味奇特。

明成祖朱棣(1360一1424),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受封燕王,藩地北平(北京)。建文元年(1399年)7月,燕王朱棣发起“靖难之役”。朱棣率5000兵马,从北平出发,诛杀齐(泰),黄(子澄)亲信。兵至五柳龙脊山下,师老兵疲,遂在此休整,即在镇疃寺,五柳一带屯兵养马。

1400年春,将士缺粮,无米可饮。朱棣令开荒种田,兴修水利。一日,镇疃寺僧人献稻种一袋,朱棣命人育秧栽植,秋天稻米丰收。煮饭揭锅时,香味四溢。僧人自种时,仅3亩,朱棣南伐时,面积已达300亩。自此流沟寺改名龙泉寺。

朱棣于1402年6月攻入应天(南京),登基称帝,年号永乐。他亲征漠北,迁都北京。其在位22年,三次亲临宿州夹沟龙泉寺,敕令地方官员重视夹沟香稻米的培育。清朝嘉庆年间,夹沟香稻米作为贡品进京,史称“贡米”。现有香粳,香糯,珍珠香,黑香,红香,绿香等六大系列,十多个品种。